• 未标题-1.jpg
  • QQ截图20180615171652.jpg
  • 未标题-1.jpg
  • QQ截图20180615171756.jpg
  • QQ截图20180615171851.jpg
  • 未标题-1.jpg
      • 元日
      • 已酉新正
      • 拜年
      • 除夜
      • 凤城新年辞
      • 都门元日
      • 田家元日
      • 春节看花市
      • (宋)王安石 

        爆竹声中一岁除,

        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
        千门万户曈曈日,

        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
      • (明)叶颙  
        天地风霜尽,乾坤气象和;

        历添新岁月,春满旧山河。

        梅柳芳容徲,松篁老态多;

        屠苏成醉饮,欢笑白云窝。

      • (明)文征明
        不求见面惟通谒,
        名纸朝来满敝庐。
        我亦随人投数纸,
        世情嫌简不嫌虚。
      • (宋)文天祥

        乾坤空落落,岁月去堂堂;

        末路惊风雨, 穷边饱雪霜。

        命随年欲尽, 身与世俱忘;

        无复屠苏梦, 挑灯夜未央。

      • (清)查慎行     
        巧裁幡胜试新罗,画彩描金作闹蛾;
        从此剪刀闲一月,闺中针线岁前多。
      • (元)萨都剌     
        元日都门瑞气新,层层冠盖羽林军。
        云边鹄立千官晓,天上龙飞万国春。
        宫殿日高腾紫霭,箫韶风细入青旻。
        太平天子恩如海,亦遣椒觞到小臣。
      • (唐)孟浩然

        昨夜斗回北,今朝岁起东。

        我年已强仕,无禄尚忧农。

        桑野就耕父,荷锄随牧童。

        田家占气候,共说此年丰。

      • 林伯渠

        迈街相约看花市,却倚骑楼似画廊;

        束立盆栽成列队,草株木本斗芬芳。

        通宵灯火人如织,一派歌声喜欲狂,

        正是今年风景美,千红万紫报春光。

      • 元夕影永冰灯
      • 生查子 元夕
      • 诗曰
      • 京都元夕
      • 汴京元夕
      • 折桂令 元宵
      • 十五夜观灯
      • 上元夜
      • (清)唐顺之

        正怜火树千春妍,忽见清辉映月阑。

        出海鲛珠犹带水,满堂罗袖欲生寒。

        烛花不碍空中影,晕气疑从月里看。

        为语东风暂相借,来宵还得尽余欢。

      • (宋)欧阳修

        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
        月到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
        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
        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

      • (唐)李商隐
        月色灯山满帝都,香车宝盖隘通衢。

        身闲不睹中兴盛,羞逐乡人赛紫姑。

      • (元)元好问

        袨服华妆着处逢,六街灯火闹儿童。

        长衫我亦何为者,也在游人笑语中。

      • (明)李梦阳

        中山孺子倚新妆,郑女燕姬独擅场。

        齐唱宪王春乐府, 金梁桥外月如霜。

      • (元)失名  
        爱元宵三五风光,月色婵娟,灯火辉煌。  
        月满冰轮,灯烧陆海,人踏春阳。  
        三美事方堪胜赏,四无情可恨难长。  
        怕的是灯暗光芒,人静荒凉,
        角品南楼,月下西厢。
      • (唐)卢照邻  
        锦里开芳宴,兰红艳早年。
        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
        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
        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
      • (唐)崔液

        玉漏铜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夜开;

        谁家见月能闲坐,何处闻灯不看来。

      • 清明时节话感恩
      • 清明扫墓
      • 海棠花祭
      • 寒食上冢
      • 苏堤清明即事
      • 清明夜
      • 闾门即事
      • 郊行即事
      •   阎崇年

          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,它至少有六重含义。

          一为节气,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地球绕日,运行不息,清明节时,气清景明,万机勃发。

          二为农事,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的农谚,过了清明,开始农忙。

          三为寒食,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,相传纪念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(后面介绍)。清明之日,不动烟火,只吃冷食。清明禁火,或为拜火的遗风。后逐渐清明与寒食合为一节。苏轼有著名《黄州寒食帖》传世。

          四为踏青,就是桃花盛开,民众踏青郊游。

          五为民俗,清明射柳,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。辽南京、金中都,从朝廷到庶民,仕女云集,风气极盛,表现了习俗的民族性。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,京城民众,还荡秋千,嬉戏为乐。

          六为扫墓。

          总之,清明节期间,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,又有融入欢乐的愉悦赏春;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酸,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。

          当然,清明扫墓是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。这种心理特征是“感恩”。西方有感恩节,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清明节。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,应是“感恩”二字。

          清明“感恩”来历,有个历史故事。

          《史记·晋世家》记载:晋国公子重耳,早年患难,四处流亡,备受屈辱,历尽磨难。贤士介子推同他患难与共。重耳在没有饭吃时,“饥而从野人乞食”。传说重耳一日饿晕,介子推“割股充饥”,就是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,用火烤熟了给他吃。重耳流亡十九年,六十二岁,回到晋国,做了君主,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。晋文公在封赏旧臣时,介子推“亦不言禄,禄亦不及”——不求功禄,未受封赏,晋文公是忘了封赏介子推,还是另有考虑呢?史无记载,不得而知。介子推隐遁绵上(今山西介休县南的绵山),后来死去。晋文公为感恩介子推,传说封此山为介山。后人编出介子推遗留给晋文公“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”的血诗。

          其实,人们在清明时节,祭扫祖坟,感念深恩,比此故事时间更早。清明扫墓,是老北京的一个传统习俗。清人潘荣陛在《帝京岁时纪胜》

          书里记载:“清明扫墓,倾城男女,纷出四郊,担酌挈盒,轮毂相望。”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居民,或乘车骑马,或徒步行走,男女老幼,带着供品,去到郊外,清明扫墓。

          实际上,在中国,从城市到农村,从内地到边陲,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。这主要是对先祖、对先贤、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。

          于先祖,《孝经》开宗明义说:“夫孝,始于事亲。”为什么要事亲呢?道理很简单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。”父母对子女有生养、抚育、教导、慈爱的大恩大德,所以对待父母——生要孝养,病要孝侍,死要孝葬,清明时节要孝祭。古人很重视孝,认为“五刑三千,不孝为大”。扫墓活动即是“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”。

          于先贤,对直系血缘祖先是这样,对中华共祖黄帝也是这样,我去瞻仰过陕西黄陵,现在每年到了清明时节,都要举行海内外华人的庄重公祭。对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孙子等先贤,还有对元、明、清三代为北京、为国家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文天祥和于谦、袁崇焕等先贤,以及其他先贤,都要心敬、行敬,在清明节扫墓期间,别忘记他们,要敬祭先贤。

          于先烈,一百年来,他们为民族的解放,为民众的正义,为抵御外敌侵略,为救民于水火,国而忘家,公而忘私,抛头颅,洒热血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更值得后人敬仰,也在清明节进行祭奠。

          清明祭奠先祖、先贤、先烈,重在感恩。对先祖要感恩,对先贤要感恩,对先烈要感恩。感恩,则重在敬。儒家学说,重视“敬”字:“修德之功,莫大于敬。”敬,要敬天、敬地、敬祖、敬民、敬业、敬己。古人云:念念敬,时时敬,事事敬,处处敬。就是每念、每时、每事、每地都要敬。心存虔敬,行必谦恭;做人处事,谦虚谨慎。人们常说: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这是普遍真理。古人的修养箴言是:“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”值得记取。

          一首清明诗,流传千古,每年清明都会被人们反复吟诵;一幅清明画,堪称国宝,却很少被人提及。同样是清明时节的主题,为什么会有两种境遇?

          ——节选自《清明时节话感恩》

      •   丰子恺

          清明例行扫墓。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。所以古人说:“鸦啼雀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”又说: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”然而在我幼时,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。人们借佛游春,我们是“借墓游春”。

          清明三天,我们每天都去上坟。第一天,寒食,下午上“杨庄坟”。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,水路不通,必须步行。老幼都不去,我七八岁就参加。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,大家跟他走,一路上采桃花,偷新蚕豆,不亦乐乎。

          到了坟上,大家息足,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,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,于是陈设祭品,依次跪拜。拜过之后,自由玩耍。有的吃甜麦塌饼,有的吃粽子,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。蚕豆梗是方形的,在上面摘几个洞,作为笛孔。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,装在这笛的一端,笛便做成。指按笛孔,口吹豌豆梗,发音竟也悠扬可听。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。拿回家里,第二天就枯干,吹不响了。

          祭扫完毕,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,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,作为酬谢。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。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,临着一个池塘。父亲说这叫做“美人照镜”。现在,几十年不去,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。闭上眼睛,情景宛在目前。

          正清明那天,上“大家坟”。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。坟共有五六处,须用两只船,整整上一天。同族共有五家,轮流作主。白天上坟,晚上吃上坟酒。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。祖宗们心计长,恐怕子孙不肖,上不起坟,叫他们变成饿鬼。因此特置几亩祭田,租给农民。轮到谁家主持上坟,由谁家收租。雇船办酒之外,费用总有余裕。因此大家高兴作主。而小孩子尤其高兴,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,在草地上吃午饭。

         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,滋味特别好。因为,据老人们说,家里有灶君菩萨,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;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,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。

         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,是抢鸡蛋吃。每到一个坟上,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,必定还有一只小匾,内设小鱼、小肉、鸡蛋,酒和香烛,是请土地爷爷吃的,叫做拜坟墓土地。孩子们中,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,谁先抢得鸡蛋。我难得抢到,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。

          第三天上“私房坟”。我家的私房坟,又称为旗杆坟。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,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。吃了早中饭,雇一只客船,慢吞吞地荡去。水路五六里,不久就到。

          祭扫期间,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,送我们些春笋。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,看见竹林很大,身入其中,不见天日。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,一朝来到乡村田野,感觉异常新鲜,心情特别快适,好似遨游五湖四海。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。

          ——节选自《清明扫墓》

      •   邓颖超

          春天到了,百花竞放,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。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,走了十二年了,离开了我们,他不再回来了。

         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?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,就爱上了海棠花,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,选定这个院落,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。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,我比你住得还长,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。

         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,开得漂亮,招人喜爱。它结的果实味美,又甜又酸,开白花的结红海棠,开红花的结黄海棠,果实累累,挂满枝头,真像花果山。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,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,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,吃起来非常可口。你在的时候,海棠花开,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,抽几分钟散步观赏;夜间你工作劳累了,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,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,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,得以稍稍休息,然后又去继续工作。你散步的时候,有时约我一起,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。你看花的背影,仿佛就在昨天,就在我的眼前。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,但不是昨天,而是在十二年以前。十二年已经过去了,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,但是,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。

          海棠花开的时候,叫人那么喜爱,但是花落的时候,它又是静悄悄的,花瓣落满地。有人说,落花比开花更好看。龚自珍在《己亥杂诗》里说: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你喜欢海棠花,我也喜欢海棠花。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,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,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,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,把它压在书本里头,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。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,看一眼海棠花,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,这样也是一种享受。

          你不在了,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,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。在花下树前,大家一边赏花,一边缅怀你,想念你,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。你离开了这个院落,离开它们,离开我们,你不会再来。你到哪里去了啊?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,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,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,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、平原,也飘进了黄河、长江,经过黄河、长江的运移,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。你,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,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,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,为世界的和平,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。

          ——节选自《海棠花祭》

      • (宋)杨万里
        迳直夫何细!桥危可免扶? 
        远山枫外淡,破屋麦边孤。

        宿草春风又,新阡去岁无。
        梨花自寒食,进节只愁余。

      • (宋)吴惟信
        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
        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

      • (唐)白居易
        好风胧月清明夜,碧砌红轩刺史家。
        独绕回廊行复歇,遥听弦管暗看花。

      • (唐)张继
        耕夫召募爱楼船,春草青青万项田;
        试上吴门窥郡郭,清明几处有新烟。

      • (宋)程颢
        芳原绿野恣行时,春入遥山碧四围。
        兴逐乱红穿柳巷,困临流水坐苔矶。
        莫辞盏酒十分劝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
        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

      • 竞渡诗
      • 已酉端午
      • 五丝
      • 端午
      • 端午日
      • 和端午
      • 浣溪沙
      • 节令门·端阳
      • (唐)卢肇 

        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

        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

        冲波突出人齐喊,跃浪争先鸟退飞。

        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

      • (明)贝琼

        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。

        海榴花发应相笑,无酒渊明亦独醒。

      • (唐)褚朝阳 

        越人传楚俗,截竹竞萦丝。

        水底深休也,日中还贺之。

        章施文胜质,列匹美于姬。

        锦绣侔新段,羔羊寝旧诗。

        但夸端午节,谁荐屈原祠。

        把酒时伸奠,汨罗空远而。

      •   (唐)文秀 

        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 

        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

      • (唐) 殷尧潘

        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平。

        鬓丝日日添白头,榴锦年年照眼明。

      • (北宋)张耒 

        竞渡深悲千载冤,忠魂一去讵能还。

        国亡身殒今何有,只留离骚在世间。

      •   宋 苏轼

          轻汗微微透碧纨。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彩线轻缠红玉臂, 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

      •   (清)李静山 

          樱桃桑椹与菖蒲,更买雄黄酒一壶。 

          门外高悬黄纸帖,却疑账主怕灵符。

      • 秋夕
      • 辛未七夕
      • 和长孙秘监七夕
      • 古诗十九首之一
      • 七夕夜女歌
      • 七夕宴悬圃二首
      • 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
      • 七夕赋咏成篇
      • (唐)杜牧

        红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

        天阶夜色凉如水,坐看牵牛织女星。

      • (唐)李商隐

        恐是仙家好别离,故教迢递作佳期。

        由来碧落银河畔,可要金风玉露时。

        清漏渐移相望久,微云未接过来迟。

        岂能无意酬乌鹊,惟与蜘蛛乞巧丝。

      • (唐)任希古

        二秋叶神媛,七夕望仙妃。

        影照河阳妓,色丽平津闱。

        鹊桥波里出,龙车霄外飞。

        露泫低珠佩,云移荐锦衣。

        更深黄月落,夜久靥星稀。

        空接灵台下,方恧辨支机。

      • (汉)佚名

        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

        纤纤摸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

        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

        河汉清且浅,相去复几许。

        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

      • (晋) 无名氏  

        婉娈不终夕,一别周年期。

        桑蚕不作茧,尽夜长悬丝。

      • (唐)崔颢

        长安城中月如练,家家此夜持针线。

        仙裙玉佩空自知,天上人间不相见。

        长信深阴夜转幽,瑶阶金阁数萤流。

        班姬此夕愁无限,河汉三更看斗牛。

      • (唐)权德舆

        外孙争乞巧,内子共题文。

        隐映花奁对,参差绮席分。

        鹊桥临片月,河鼓掩轻云。

        羡此婴儿辈,吹呼彻曙闻。

      • (唐)沈叔安
        皎皎宵月丽秋光,耿耿天津横复长。
        停梭且复留残纬,拂镜及早更新妆。
        彩凤齐驾初成辇,雕鹊填河已作梁。
        虽喜得同今夜枕,还愁重空明日床。

      • 秋闺思二首
      • 静夜思
      • 秋宵月下有怀
      • 十五夜望月
      • 中秋待月
      • 十五夜望月
      • 鹧鸪天·正月十一日观灯
      •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
      • (唐)张仲素
        碧窗斜月蔼深晖,愁听寒螀泪湿衣。
        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。
        秋天一夜静无云,断续鸿声到晓闻。
        欲寄征衣问消息,居延城外又移军。

      • (唐)李白
        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        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      • (唐)孟浩然

        秋空明月悬,光彩露沾湿。

        惊鹊栖未定,飞萤卷帘入。

        庭槐寒影疏,邻杵夜声急。

        佳期旷何许!望望空伫立。

      • (唐)王建
        中庭地白树栖鸦,
        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        今夜月明人尽望,
        不知秋思落谁家?

      • (唐)陆龟蒙

        转缺霜输上转迟, 好风偏似送佳期。

        帘斜树隔情无限, 烛暗香残坐不辞。

        最爱笙调闻北里, 渐看星潆失南箕。

        何人为校清凉力, 欲减初圆及午时。

          

      • (宋)程颢

        芳原绿野恣行时,春入遥山碧四围。

        兴逐乱红穿柳巷,困临流水坐苔矶。

        莫辞盏酒十分劝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

        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

      • (宋)姜夔
        巷陌风光纵赏时。笼纱未出马先嘶。白头居士无呵殿,只有乘肩小女随。
        花满市,月侵衣。少年情事老来悲。沙河塘上春寒浅,看了游人缓缓归。

      • (唐)白居易

        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园边。

        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头水馆前。

        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

        昨风一吹无人会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

      • 新菊
      • 悲秋
      • 九日
      • 九月十日即事
      • 醉花荫
      • 蜀中九日
      • 九日齐山登高
      •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
      • 陆游

        已过重阳十日期,菊丛初破两三枝。

        自怜短鬓萧萧白,不似黄花驿里时。

      • 陆游

        萧萧衰鬓点新霜,人静房栊易断肠。

        等是闭门愁里过,任教风雨坏重阳。

      • (明)文森

        三载重阳菊,开时不在家。

        何期今日酒,忽对故园花。

        野旷云连树,天寒雁聚沙。

        登临无限意,何处望京华。 

      • (唐)李白
        昨日登高罢,今朝再举觞。
        菊花何太苦,遭此两重阳。

      • (宋)李清照

        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

        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橱,半夜凉初透。

        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

        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!

      • (唐)王勃

        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
        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
      • (唐)杜牧

        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 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
        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作登临恨落晖。 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
      •   (唐)卢照邻

          九月九日眺山川,归心归望积风烟。

          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

     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©版权所有
      秘书奶好大好紧快叫的视频